马伏山纪事

美知 | 连载中 48.5万字

10-27 09:38 | 第二百四十二章 短暂相亲

简介

岁月与土地的长歌。我出生的马伏山,那是个被大山紧紧环抱的小村落,多年前,生活在山里的人们穷得叮当响,却藏着我全部的童年与青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伏山的日子仿佛龙王台那口老井,幽深又沉闷。每次听到王队长的木梆声,大人们就开启了一天的劳碌耕作。我和小伙伴常常在放学后背着自编的小竹篓上坡割牛草,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马伏山,一切都开始悄然改变。公路通了,电灯代替了灰暗的煤油灯,我们从废旧的老木屋搬进了崭新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从大山走进城里求学到工作,再回到村里生活,见证了马伏山的兴衰变迁。那些披星戴月的身影,那些为了改变命运而拼搏的日子,都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不仅是马伏山的故事,更是无数中国农村在时代浪潮中蜕变的缩影,饱含着汗水、希望与不屈的力量。

首章试读

如墨的暮色浸透马伏山时,土生土长,手艺不压身的老二哥的油锯链条突然卡在那棵卧倒在院坝里的老皂角树皮里。山风裹着汽油味掠过脖颈,他颤巍巍抬头,只见老沉的枝桠间垂落饱满的过去用于洗衣被服还可以洗头的天然皂角,金光灿灿地在夕照里泛着冷光。这是他五十多年前栽在土墙外的小苗,经过岁月的打拼,成长为参天大树。在八十年代初,这树就成了电视天线最好的安装之处,它便于攀爬,位置近由,长得又高又帅,让他发挥了别的无法替代的作用。二哥起先是不愿砍这参天老树的,因为每当看见它,就想起幼时与父母,与兄弟一起生活的快乐情景。可是,现在我新修了小洋房,大树在屋旁随时被大风吹倒的危险,是我们极不安全的隐患。再则,天线不需要树,洗衣不再用皂角,它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有人说:年纪偏大了,总有些恋旧。我年轻时,不很相信这句话。可近几年来,因自己在机关从前台退居二线,头衔卸掉了,责任少了,电话少了,应酬少了,肚子也不再臃肿,工作轻松,心情舒畅,不爱好麻将,不喜欢垂钓,唯一爱好就是回老家看书散步,听歌,看历史连续剧,空闲时间,与居住在农家的二哥聊天,听他讲过去的故事,为我今后写作长篇纪事体小说《马伏山纪事》积累素材,让这部作品有血有肉,于是二哥就是我浓墨重彩的人物,好些文字就是他以回忆形式讲给我听的,饱含了对过去几十年的浓浓深情。 经过一个周末的修身养性,我那个周五因金克木带来的黯然神伤便渐渐远去,所以说,对不高兴的事情不要小看时间老人的鬼斧神工。 从小城到老家是正西向正东直行。周六一大早便带上妻儿,经过40分钟的半颠簸半平坦,又回到了幼时生我养我的故居,一个处在半山腰的乡间农村独院。近两个星期变化真大,真是一叶飘冬。前次上山,还穿着一件不算厚的秋衣。在地里撒播的最后一轮青菜籽,今天也长出了手指长的嫩叶,把父母种了一辈子的菜园重新耕耘,不再荒芜,不再难看,不久后还要收获无公害食品,带回家丰富城里的餐桌。 今天一进农家小院,看见李子树开始落叶了,只有那太阳伞样的桂花树仍然苍翠地站在坝子边沿,同监控一起为我看家护院。沿路所移栽的18棵桃子树叶子变红了,...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