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洪72小时

霂子已 | 连载中 12.5万字

07-24 02:18 | 第一卷 第57章 致敬伟大的挑河工后记

简介

2015年的夏天,江苏沂村暴雨肆虐,河水暴涨,堤坝告急。七旬老水利专家陈德水坚守传统,主张用木制翻车抗洪;其子陈明远为水利站站长,推崇机械化高效排水;孙子陈晓峰却主张依靠科技预测与上游智能系统。三代理念激烈碰撞,村庄危在旦夕。危急时刻,他们带领全村人做出惊人抉择:以祖先墓碑加固堤坝!传统与现代融合,陈德水召集村民踩动翻车,陈明远指挥机械,晓峰优化智能排水。……最终这场抗洪史诗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科技交融,用墓碑为基,将智慧传承,让翻车新生,折射出中国人民勇毅前行的精神与非遗文化的再生力量!

首章试读

七月的雨,在江南细腻如丝,温柔抚慰。 可与江北,三天三夜的暴雨如天崩地裂,瀑布狂泻,砸得瓦片哀鸣,仿佛天公震怒,要吞噬江北大地。 城西村的雨水如银蛇从檐角坠落汇成水蟒,撞击的水桶和脸盆叮当作响,接不住的水蟒逃出去,便带着浊浪咆哮,反复撞击沂河土堤。 河道不堪重负,白沫翻腾间,四周的田野也早被淹没过半,水稻秧苗在水下摇晃,像群无助的孩子脱离了母亲的怀抱。 “哇……哇……”同样脱离母亲怀抱的还有下雨天的孩子们,无法务农的男人们抽烟对着老天发愁。 女人们一边往屋里灌水,一边端着盆往外泼,水花四溅,混着泥土,溅得满身都是,顾不上的孩子只能哭着,喊着…无奈着的母亲累了,坐在暴雨前的小屋内,却像坐在船上,屋内昏黄的灯光就是船灯,在海上的水雾中摇曳,像漂泊的船只,随时可能被风浪扑灭。 而那村口的电线杆也逐渐摇摇欲坠,电线在风中甩动,偶尔迸出几点火花,像在警告什么……但是有一个穿着破旧的军绿色雨衣的身影,站在了站在河堤上,像是站在船舵前。 他像是历经万千次风浪的船长那样,任由风吹,巍峨不动。 他手里的拐杖就是舵。 他叫陈德水,七十岁的他已经瘦得像根老树干,满脸皱纹沟壑纵横,可他是一棵苍松。 他的帽檐早已被雨水浸透,雨滴顺着帽檐淌下,打湿了花白的胡须,又滴滴答答落下去,他浑然不觉,只是盯着河面,像是要从那翻滚的浊浪中看出些端倪。 良久,他低声喃喃,声音沙哑却沉稳:“这水,比六十年代那场还猛……” 言罢,他拄着拐杖,转身往快走起来。 雨又渐渐大了,模糊了视线,走着走着,他好像又看到六十年代那场洪水又重现眼前…… 他记得清清楚楚,那年他才二十出头,年轻气盛,带着村里的壮汉,用木制翻车硬生生从河里提水,救下了半村的田地。 那时没有机械,没有电,只有双手和一腔热血,还有好一把子的力气。 他还记得翻车吱吱转动的声音,像一首粗犷的劳动号子;记得水流涌上田埂时,村民们沙哑的...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